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欧普
电话:0769-87811966
传真:0769-87813682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莆田路1号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欧普臻于卓越 奋楫笃行

时间:2024-05-20  |   来源:欧普
 

  攻克世界桥隧建造难题、打破调水大泵国际垄断……他们用智慧和辛劳,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习指出,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

  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部与有关各方突出重点、同题共答,向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奋勇迈出新步伐。

  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这场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的“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凸显出党和国家对卓越工程师队伍的高度重视。强国之路上,必须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教育部党组自觉担当使命,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把卓越工程师培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聚焦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仍存在的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科研任务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等问题,与有关部委、地方密切协作,一道道解难题,一道道闯关卡。

  推进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招生、课程教材、导师队伍、入企培养、学业评价等全系列标准体系建设;

  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发布工程硕博士核心课程、能力标准、入企实践工作指南……

  不松劲、不停步,有关各方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的路径渐渐清晰——

  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是切入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培养新平台,是抓手;实现组织形式、导师队伍、培养要素、评价机制的深层次变革,是举措;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体系,是目标。

  教育部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打造政府主导、实体运行、需求导向、产业牵引、高校支撑、多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和科技产业创新特区。各地积极响应,加大投入。如北京市聚焦集成电路产业,引驻教师50余人、硕博学生近200人,投资9.5亿元建设10.55万平方米的研学中心;上海市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发布高质量技术需求榜单70余项,合计意向投入金额超2亿元。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高校之一,重庆大学在两江新区启动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面向重大前沿问题的工程人才培养与关键技术攻关。目前,学院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有约20%来自企业一线余项针对企业需求的攻关课题。

  2023年9月,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五部门共同作为指导单位,支持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打造资源共享网络、交流合作平台,以及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共同体。

  时针拨回到2010年6月,在天津大学召开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正式拉开了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大幕。此后14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持续实施,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全面提升卓越工程师的自主培养质量,为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工程师,新的赛跑正在加速。

  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是培养好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切入点,需要在原有的工程人才培养范式上有所突破。

  “从招生开始,我们就与其他学院有所区别,不是按照专业类别划分,而是采用项目制方式。”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尊博说。

  浙江大学是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之一。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意在打破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传统组织模式,搭建校企协同培养的新型产学研实体平台,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学术、产业、政策共同体。

  在浙江大学,项目制成为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有效载体。这种模式以项目为单位招收跨专业类别的研究生,面向航空制造、集成电路、智慧能源等关键领域规模化人才培养需求,与企业一体化组建联合培养基地和中试研发基地,打破了以往单院系、单学科、单导师零散化培养的组织模式。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是课程和项目,二者互相促进、融合,有助于破解了以往工程教育课程与项目独立、学科交叉不足,对学生能力培养支撑度不够的困境。推动实现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能有效推进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在工程硕博士培养机制方面,国家也有新的探索。对学生实行工学交替培养,工程硕士在企业科研实践累计不少于一年,工程博士在企业科研实践累计不少于两年,除校内学习及在企实践外,工程硕博士学位论文及毕业相关工作的时长、场所由企业和高校协商确定,第一批2000余名工程硕士已于2023年下半年开始入企培养。

  目前,国家已支持24所工程教育水平较高的大学和8家中央企业建设了32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已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样板间”。未来必将带动建设更多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做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形成工程硕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的新范式。

  工程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这决定了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必须走出学校,融入产业实践。

  如何破解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脱节问题突出、产教融合难的问题,成为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努力的方向。

  总部位于重庆市的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工艺设计院副院长张玉成,与重庆大学教授团队携手攻关,成功实现了新能源汽车接插件质量控制的精准化、自动化。张玉成的博士研究生科研课题是基于大数据的复杂零部件工艺质量优化,这也是企业的迫切需求。

  全国范围内,有组织科研正在不断强化。围绕行业企业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企业向32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供了3036个核心课题,作为工程硕博士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

  同时,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工程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全要素着手推进建立标准体系。

  课程和教材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要素。对应18个关键领域,由院士、行业总师、总工程师等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领衔,组建专家团队,校企协同建设一批“高阶性、前沿性、交叉性、挑战性”的核心课程,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实现理论知识与行业前沿、技术创新、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首批18门课程已经建设完成并发布。

  新的培养导向下,校企导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工科教师理科化、纯学术化、脱离工程实践、“唯论文”倾向正在扭转。教育部委托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每年举办2—3次导师研修班,推动高校扭转工科教师理科化、脱离工程实践的倾向,引导企业选拔一批有水平、有能力、懂培养的专家,推动校企导师紧密对接,共同指导。目前,32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已按新标准遴选聘任导师1.7万名,其中企业导师8100多名、一线多名。

  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导师队伍采取校企双导师指导制度,学校导师要求为学校优势学科领域的科研团队和学术带头人,承担过工程研究任务,具备丰富的工程研究经历和扎实的工程研究基础;企业导师要求为目前仍在一线工作的型号总师、专业副总师、分系统副总师等,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过重要型号研制任务或重要工程科研项目。

  工程师技术中心正在加速建设,3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统筹资源,升级改造原有工程技术平台,已建成122个工程师技术中心,以便工程硕博士在真环境中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科研、产出真成果。

  如何用好评价机制“指挥棒”也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道必答题。去年底,国务院学位办转发了工程专业学位教指委制定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明确了工程硕士毕业成果的5种形式,打破了“唯论文”的评价标准,并为各培养单位留出了空间。上个月,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学位法,把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都可作为申请学位答辩的基本内容,为工程硕博士毕业、授予学位,提供了法理依据和制度保障。

  各培养单位积极探索,如天津大学深化评价改革,拓展多元评价标准体系,涵盖学术成果、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多个维度,建立跨学科专家组织和企业行业评价专家联盟,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2019级工程硕士郝崇就以工程设计而非传统毕业论文方式完成了毕业成果。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要素正在不断增强,会有更多的卓越工程师,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贡献智慧和力量。(见习记者 郑翅 本报记者 高毅哲)


欧普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