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济岷来了欧普
戴上老花镜,刘立彬在纸上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四川江河水系图”。10月30日,这位年近八旬的水利规划专家向记者讲起他与引大济岷的故事。刘立彬退休前曾担任原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分院副院长,上世纪70年代,他就开始关注和参与引大济岷工程前期工作。
引大济岷,即引大渡河之水入岷江。10月27日,水利部水规总院在北京组织召开引大济岷工程规模与总体布置专题报告技术讨论会议,经过3天交流讨论,引水水源点及引水总干线方案基本敲定。工程开始从设计图纸堆中走进现实。
四川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似乎并不缺水。但是,全年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10月,容易形成季节性缺水;甘孜、阿坝等地人均年水资源拥有量高达4万-7万立方米,而人口耕地集中的四川盆地腹地却不足1000立方米。按照国际标准,人均少于1700立方米都属于缺水区。
“我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加剧了用水矛盾。”刘立彬表示,四川盆地腹地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80%,水资源量却仅占全省的20%。
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是四川盆地腹地最主要的水源。每年春夏两季,上游高山融雪和丰沛降雨给岷江带来浩大的水流。李冰筑都江堰“驯服”岷江,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现在都江堰灌区覆盖成都、德阳、绵阳、资阳、遂宁、眉山、乐山等7市40县(市、区),灌溉面积超1130万亩。如今的岷江除了向灌区提供农业用水,还要满足成都这座特大型都市的生活、工业和生态用水。
省水利厅厅长郭亨孝介绍,岷江上游(都江堰鱼嘴断面)年均来水量约140亿立方米,其中有100亿立方米都被宝瓶口及六大干渠引走,“岷江上游70%的水被引入都江堰灌区加以利用,已超过国际上河流水资源利用率40%的生态警戒线。”
“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长,供需水矛盾将日益加剧。”郭亨孝介绍,根据四川水安全保障中长期规划测算,预计到2035年都江堰灌区的年供水缺口将达25亿立方米。
刘立彬表示,在都江堰灌区大力开展节水改造、建立节水型社会,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行各业“争水”局面,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紧缺。“只有借助外来水源,才可以进一步满足灌区内用水需求。岷江的生态环境水量增加后,可使通过青白江、毗河连通道进入沱江的水量也相应增加,整盘棋就下活了。因此,引大济岷工程有尽快上马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上世纪70年代,罗汉卿、阮基康等四川水利专家提出,能否把川西的水调到川东去?“那时的想法很笼统,没有完整方案。”刘立彬指着自己刚刚画好的“四川江河水系图”说,看看岷江的这些“邻居”——沱江本身还要依靠岷江的水补充,属于“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涪江水位比岷江低,而且水量不大,调水给岷江不太现实;青衣江的位置也比岷江低;而大渡河尽管有崇山峻岭阻隔,但水量充足,最有条件给岷江补水。
一方面有助于汛期防洪。每年夏季,位于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乐山常遭遇洪水袭扰,大渡河就是重要的洪水来源。根据引大济岷工程总体布置方案,通过建设数座大型水库进行调蓄,可以充分利用大渡河汛期洪水资源,实现大渡河洪水的资源化利用。
另一方面,可行性强。引大济岷工程总体布置方案确定的取水口海拔高程超过1000米,引水线米左右,落差大,全程可实现自流引水。大渡河之水来到成都平原后,即可充分利用现有完备的都江堰水网体系,不需要再建配套工程。
还有工程的经济性。目前,都江堰灌区还在进一步扩大,今年7月,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待二期工程建成后,都江堰灌区实灌面积将达到约1500万亩,再加上天府新区以及成都东部新区的建设,引大济岷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十分可观。郭亨孝表示,由于工程在汛期削峰囤水,不需修建配套渠道,全自流引水且以隧洞为主,建成后年均供水经济效益约60亿元,造价相对较低、产出较高、效益较好,工程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较优。
此外,从大渡河引水的条件制约和风险相对较小。省水利厅总规划师权燕介绍,引大济岷工程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了充分衔接,我省还多次邀请水利部水规总院等专家论证,工程未突破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
2000年,刘立彬和原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仁忠等专家开始着手制定“岷江上游及供水区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引大济岷从设想开始进入规划的第一步。经过大量实地勘测、调研论证,引大济岷工程大致先后形成了三大主要引水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在马尔康以上的大渡河上游支流梭磨河引水进入岷江支流杂谷脑河。梭磨河与杂谷脑河只有一山之隔,工程实施方便,最长的隧洞也只有15公里。但梭磨河年流量仅7.3亿立方米,最多只能引水3亿立方米。
第二种方案是在大渡河干流的双江口水库取水引入杂谷脑河,取水点的位置海拔2410米,出水口位置2310米,需建引水直线公里,可实现自流引水。考虑到四川要为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留够调水空间,因此该方案也有所保留。
“第一种方案基本上只存在于图纸上,第二种方案进行了规划和地勘,而第三种方案则开展了全面规划。”刘立彬所说的第三种方案,引水水源点在双江口水电站的下游位置,也是从大渡河的干流引水,通过隧洞自流引水到都江堰渠系内。第三种方案的隧洞埋藏较深,引水量能够满足远期要求。埋藏深,意味着隧洞建成后稳定性好。第三种方案目前最为接近水利部水规总院通过的引大济岷工程总体方案,引大济岷工程总布置线路和总体方案仍在不断优化完善中。
“过去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引大济岷工程没有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郭亨孝表示,当前历史性的机遇摆到面前,必须抓住、抓好。
根据规划,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工期8年,加上前期工作预计需要10年左右才能建成。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担心,若不尽早开工,到2030年后成都平原经济区缺水问题更加严峻。
资金。在争取中省财政资金的基础上,通过由省水利厅牵头,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建设单位参与的水利工程建设“1+3”四方合作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保障资金需求。
政策。水利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对引大济岷工程高度重视,我省多次组织现场考察、调研,并对前期工作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该工程已成为省水利厅的“一号工程”,今年已连续9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前期工作计划,算资源账、经济账、效益账。
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梁军表示,引水线路要穿越地震断裂带,需要特别注意沿途地质破碎和高地应力给隧洞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省水利厅在前期工作中先后组织开展了80多项专题论证和科研课题,从地质及地震、环境敏感区、建设征地、取水对下游影响、与南水北调西线个方面进行深入论证,结果显示,工程建设不存在重大制约因素、技术难题和社会稳定风险。
运营。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已建成升钟灌区、武引灌区等大型灌区工程,正在建设向家坝灌区、亭子口灌区等大型灌区工程,具备大型灌区建设和管理能力,很多成功经验和技术手段都可运用到引大济岷工程的后续建设和运营管理上来。我省还建立起重大水利工程立项、建设、管理运行与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3+1”工作机制,为引大济岷工程全面提速推进和后续建设管理提供保障。
今年8月,省水利厅成立引大济岷工程推进工作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即实现了全面集中办公和实体化、实战化运转。
此外,不少水利专家建议,在工程前期推进和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编制科学合理的配水计划。“工程建好运行后,调度的任何一点偏差或失误,都可能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刘立彬认为,要特别研究和制定供水区的水调度方案,利用好来之不易的水资源。(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
欧普